萬物有靈,教育有道:兩代人文畢業生的生命成長與教育感悟
Interviewer & Writer: Iris Li
Editor: Dr. Tong Yui
浸大人文學課程30週年專題故事
Rebecca Ng 伍詠怡、Susanna Tsang 曾鈺婷
伍詠怡,2005年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科課程(現稱:人文及創作系)畢業;2008年修讀香港中文大學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(主修:通識教育);任職主流中學通識科老師10餘年;2018年「裸辭」當全職媽媽,同時定期前往台灣兼讀慈心華德福教師培訓課程;2021年,加入本地華德福共學團成為小學組主老師;現為華德福二年級主老師。
Ng Wing Yee, Rebecca, 2005HUMN graduated; 2008 completed CUHK PGDE (Liberal Studies). After graduation, Rebecca worked as a Liberal Studies Teacher in local mainstream schools for more than 10 years. She left the work to become a full-time mother in 2018. In the same year, she became interested in the Waldorf Education system and shortly undertook professional Waldorf teacher training in Taiwan. She is currently a “G2 Main Teacher” of a local Waldorf learning community.
節奏與藍圖
曾鈺婷,2021年人文學畢業生,現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研究生,主要研究韓國流行文化及性別議題。
Tsang Yuk Ting, Susanna, a 2021 graduate of Humanities Programme. She is now a MPhil student in the School of Chinese,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. Her major research areas are Korean popular culture and gender issues.
2005年從浸大人文學系畢業的伍詠怡,曾在主流中學任教通識科十餘年,後來在2018年辭職,前往台灣兼讀慈心華德福教師培訓課程,去年,她加入香港華德福共學團並擔任小學組老師。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,伍詠怡反覆思考「何謂真正的教育?」她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並樂於見證生命的成長。有緣的是,原來於2021年人文及創作系畢業的曾鈺婷(Susanna)曾是她的中學學生,這段橫跨兩代的人文學系畢業生,當中又有一段怎樣的故事呢?
「人文」的緣分
伍詠怡是Susanna的中學通識科老師,兩人真正的交集卻是在課後討論開始。當時Susanna正進行IES(Independent Enquiry Study),她選擇的題目與報紙色情內容有關,對於一個未滿十八歲的學生來說,確實有點敏感,但伍詠怡竟然批准了。「Ms Ng是一個open-minded的老師,她的教學方法很innovative⋯⋯(她)很願意給予學生機會,記得DSE結束後放榜前,Ms Ng邀請我回校幫忙編寫通識筆記。」Susanna眼中的伍詠怡不但具有包容的胸襟,更會時常啟發學生建立自己的想法。
選讀大學時,Susanna與伍詠怡聊起相關話題,隨即被對方在浸大人文學系學習的經歷所吸引。這是由於Susanna嚮往自由及自主的學習氣氛,不再希望為了應試而讀書。無獨有偶,當時還有一位代課的通識老師,也是人文學系的畢業生,受到兩人的啟發,Susanna最後下定決心選讀這科。當年伍詠怡得知Susanna的決定時,非常欣喜,她說道︰「(當時) 當然好開心,會『好老土』地覺得是一個傳承。」
不過,Susanna 在修讀人文學系第一年,卻在學習上遇到不少障礙。Susanna對歷史很感興趣,很擅長處理資料性的東西,然而這種學術專長跟人文學科的學習方式頗有出入,結果讓 Susanna感到很不適應。在伍詠怡的眼中,Susanna勤力認真,是典型的乖學生,當她得悉 Susanna第一年的學習有點吃力,不由得擔心自己是否「介紹錯」。後來伍詠怡趁某次相聚的機會,為Susanna「補習」了不少理論,與此同時,Susanna的個人學習經歷也漸變豐富,後來很快就適應了這個學系。除了伍詠怡的幫忙外,學系其他老師的鼓勵,也賦予了Susanna很多力量:「Dr. Charles Cheung會叫我們從生活入手,不用想得太難,慢慢讀下去就OK。」
伍詠怡和Susanna的師生情誼從中學維繫到大學,至今仍會保持聯繫,二人偶爾談到人文學科的學習氣氛時,無論相隔多少年,依舊很有共鳴。「同學、老師一起暢所欲言,討論社會不同議題,這是HUMN最初吸引我的地方。」Susanna說。
從美感和情感認識世界:華德福教學法
有別於Susanna選讀人文學的經過,伍詠怡修讀人文學的機緣,可說是「誤打誤撞」;然而她選擇人文學的原因,卻有一點跟Susanna相同,那就是希望修讀學習模式較為靈活、不太傳統刻板的學科。後來她越讀越喜歡人文學系,更稱之為是一種「緣分」,這段學習經歷為她往後在通識教學上埋下一顆種子,拓闊了她的世界觀。
「我經常會思考,我們該如何回應不同『人』的獨特性?而 (這問題) 似乎一般主流學校課程很難滿足到,因為試卷是同一份。」伍詠怡注重人本主義的教學精神。至今,她仍記得從前在人文學科學過的知識,當中包括Meaning of Life及美學等科目,而這些學習經歷更成為了她日後的教學養分。伍詠怡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塑造人的完整性,當中包括發展心靈的部分,以及發掘不同人的特質,而這與華德福教育所主張的「人的教育」不謀而合,因此她決定轉換教學跑道,投身華德福教育。「原來教育可以很藝術,教育也可以很Creative。我感到非常衝擊,因此想嘗試。」
華德福教學法最特別的地方,是讓孩子從建立美感和情感來認識世界。「無論象形文字、故事、韻律、數字的排列都是一種大自然的美,例如數字1,可以是一個宇宙、一個月亮、一個太陽、甚至一個『我』。」伍詠怡分享了許多有關培育孩子美感的教學例子,同時亦反思「知識」的價值。「知識」在現今社會越來越受重視,但矛盾的是,不少需要應用到「知識」的事情,今日其實都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。儘管如此,有些事情卻是科技暫時未能取代的,箇中關鍵,正是由於這些事情是否以「人」為中心。正如現在不少學生懂得上網學習知識,但在作文方面,卻經常被指出缺乏情感及個人色彩。因此,伍詠怡認為靈性教育非常重要,因為靈性是人類獨有,唯獨這點不會被科技取代。
去年伍詠怡被香港華德福共學團邀請成為老師,現在她是四位華德福二年級學生的主老師,而她的女兒也是共學團的學生,並由另一位老師帶領學習。
愛的教育:陪伴、溝通、見證成長
訪問期間,伍詠怡還分享了一個獨特的教育經歷。在伍詠怡仍在中學擔任老師時,她遇到一位教她印象非常深刻的學生:那名學生很喜歡巴士,夢想成為巴士司機,奈何父母希望他從事文職工作,他亦很乖地盡量滿足父母的期望。伍詠怡憶述家長日當天,那名學生的父親竟然在她面前流下了激動的淚水。「他(學生父親)很害怕兒子跟他一樣從事基層工作……其實這是一場很真誠的交流,但無奈的是,學生和家長各自的愛,有時候會導致對方走上不一樣的道路。」從這段經歷中,伍詠怡亦反思老師該如何從中協調,面對學校不少成績一般、但有自己專屬興趣的學生,她往往會多提醒他們選擇自己喜愛的道路。
伍詠怡很喜歡和小朋友、年輕人相處,她非常重視與學生之間的關係,現在也會和不少舊生保持聯繫,Susanna是其中一位。「其實在HUMN中,我們都可以見到不少畢業生與老師之間有很強的Connection,就如早前我跟Prof. Lo食飯時,彼此就提及了不少昔日的記憶。就算過了這麼多年,他也記得我從前上學時的情況⋯⋯當我們與學生成功Connect後,其實很多事情是可以超越時間,當中我可以見證他們的成長,與他們『一齊行』。」
曾受過伍詠怡啟蒙的Susanna從人文及創作系畢業後,現在已經是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(MPhil)二年級生,主要研究韓國流行文化及性別研究,「跟我本身在HUMN一直讀和寫的範疇都很接近。」更有緣的是,Susanna還找回中學時的通識筆記,發現她最初預想的IES題目竟然就是MPhil的研究題目。現在無論Susanna在研究工作碰上甚麼瓶頸,都會提自己勿忘初心,慢慢地一步步走下去,「我相信任何事只要抱住在HUMN學到的『對凡事感到好奇,然後發掘背後真相』的心態——亦是研究工作很重要的心態,就已經足夠。」
見證著Susanna這些年的經歷,伍詠怡發自內心地為她感到高興,並有一種「看著一個孩子長大」的感覺,「記得從前(在人文學科)上學時,Dr. Amy在第一節課就說過,讀HUMN不是職業培訓。」因此對於學生的前途,伍詠怡只希望他們能在自己喜歡的道路努力就可以了。
至於她對自己在未來的目標,則希望重拾創作,例如在編排華德福課程時能加入自己的創意。產生這個想法,是因為「故事」在華德福教育裡佔有重要的席位,但遺憾的是,現在他們使用的故事教材均是來自西方,只能用翻譯本。「如果有屬於自己本土語言的教材就好了,希望將來有機會為本地兒童創作適合他們心靈發展的故事,因為坊間大部分兒童文學其實不太適合兒童,反而是適合成年人閱讀。」伍詠怡很感恩人文學科給予她的世界觀,而這種世界觀成為了她的「根」,繼而潛移默化地滋養她現在的工作。
訪問結束之際,伍詠怡真誠地說:「不敢說發揚光大,但希望能讓本地人更認識華德福教育,並讓家長了解小朋友真正需要的是甚麼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