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志‧達人
Writer & Editor: Edward Chow
浸大人文學課程30週年專題故事
張志達 Cheung Chi Tat
張志達,綽號「大蛇」。2000年人文學科畢業,主修中西文學比較批評。兼職作家/賣字人。現身在新西蘭一邊兼職一邊進修社工課程。
Cheung Chi Tat, aka Daai Se. Graduated from the Humanities Programme in 2000, majored in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. Part-time writer. Now living in New Zealand and studying a part-time social work programme.
張志達,就讀人文學科時已有綽號「大蛇」,(細聲mode)聞說這是他中學老師替他起的別名,因為當年他的老師覺得他懶過大懶蛇,故簡稱「大蛇」。「大蛇」跟我是同屆的HUM人,即1997年入學2000 年畢業,當年我主修文學及專業寫作,而他則主修中西文學比較批評。不過,他的畢業論文又選擇做創作。現在,他身在新西蘭,寫意地邊做兼職邊進修社工課程。
1997年夏天,「大蛇」20歲,我在文院OCamp認識了他。當年我跟他一樣,束著長髮,那髮型是當年時興的日劇《東京愛的故事》中,江口洋介所留的那個「三上頭」。一轉眼,我們都45歳了,我們再也沒有留那束長髮的本錢,不過,大概可以數下頭髮想下當年。這次,就由「大蛇」帶領我們從他的15歳開始,極速走一回他30年人生的種種奇遇。
I WRITE therefore I am
「大蛇」自小立志做作家,15歲那年,時值中三學生,已入讀了浸會……校外課程的編劇班,師承本地編劇家童路,這成為了他創作生涯的開端。
中七畢業的暑假,經朋友介紹,「大蛇」當起了內地電視編劇。當年寫一集劇本,市價6千元,那是他第一份正式有酬勞的文字創作工作。那個暑假後,他便入讀了人文學科,與我做了同學,當年,正是1997年。
說起《Santa Course》這小說,這和他後來於2014年出版的中文小說《市長是怎樣被殺的》一樣,都是自資出版,出錢出力又出腦汁,但總算圓了作家夢。
到了2009年,「大蛇」自覺得是時候寫一本小說,於是他寫了兩個故事用來報讀Master of Creative Writing,一個交給University of Auckland (UoA),一個交給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(AUT),兩個申請都名落孫山。到了2010年,他將先前交給UoA的那個故事交給AUT,又將交給AUT的那個故事交給UoA,結果獲AUT取錄。最後,送交AUT的那個故事,經過老師James George指導後,便成為了「大蛇」於2012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《Santa Course》。
到了2018年,「大蛇」終於成功申請到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,出版了《5**聖誕老人班》,亦是《Santa Course》的中文版。到了2022年,他出版了工具書《移民紐西蘭優悠生活指南》,這次,終於全數由出版社負責投資。
「大蛇」的創作出版路從未嚐過一帆風順的感覺,但他沒有放棄,堅持每隔幾年便有作品面世。期間,亦不停參加故事創作比賽,或在網上發表文章,既能娛人娛己,亦讓朋友不要忘記他兼職作家的身份,有時,在無心插柳下,倒吸引到別人垂青,給他做些文案工作,算是點點喜出望外。
I WORK therefore I am
「大蛇」另一令人津津樂道的際遇,除了是他的寫作路,就應該是他的「工作經驗」。
畢業後第一份工是網台主持,大概就是現今的YouTuber。當時的科網熱潮,很多公司燒錢都燒得很厲害,「大蛇」工作的公司也不例外。毫無懸念,公司很快便進入裁員及縮減規模的階段。於是在輾轉間,「大蛇」就去了TVB當《體育世界》主持,他倒覺得撰寫體育新聞也不錯,好歹也算是一種寫作啊。如此這般,他又在不同的三間機構當了4年體育記者。
回想過去的30年,「大蛇」認真地統計過,他共做過38份part time/freelance,包括穿皮帶、快餐店、翻譯、層壓式銷售公司開幕活動主持、保險公司、NGO、馬會、補習社、社工等。另外,有32份正職,除了剛才提過的體育記者外,還有購物網、財務策劃、出版等等等等等,70份的正副業當中,只有30份,即不夠一半的工種,能和「創作」沾上邊,不是「大蛇」不愛寫作,而是為了生活,不得不學Eason唱:「人總雖要勇敢生存」。在找不到全職工作的時候,也總要找份兼職來糊口。他曾經在新城電台兼職寫廣告,月薪3千元左右,沒錯,工作是跟創作扣上了,但工資養不活自己,就不得不另覓去向。
I WONDER therefore I am
於「大蛇」而言,條條大蛇通奧市。他兩度移民奧克蘭、重讀過中七、重考過高考、再婚、轉工70次,甚麼都經歷最少兩次。我問他,有否覺得自己的寃枉路走得比別人特別多?他這樣說:「每次轉工,我都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帶到新工作;每次見工,人們都對我的作品有興趣,例如過去幾年做社工,即使工作跟創作無關,但人們總是有興趣知道多一點我的創作。讀過碩士,即使將來未能學以致用,但也因為高學歷而較易找到工作。加上,在碩士班學到不少寫作技巧,後來亦應用在創作文本上。」其實,我相信走的每一步,經歷的每一件事,都是累積人生經驗值的機緣,一路積存下來的,就是自己的個人資產,浪費不浪費、冤枉不冤枉,都只是看你怎樣消化和轉化。
I WISH therefore I am
「大蛇」有感而發:「從事創作不一定要讀創作,讀完創作將來也不一定能從事創作。」Very True!那麼,我們為甚麼要讀創作?他這樣子回答:「我從來不忘初心,我創作的動機,就是因為我想創作!」嘩,幾廿歳人,仲好熱血!
他續說:「我想到聖誕老人在現代不能坐鹿車爬煙窗,所以我寫成了《Santa Course》這部作品,憑此作品我完成了碩士畢業,但碩士畢業只是我創作的副產品;我想到聖誕老人在香港會住劏房,所以我寫了《5**聖誕老人班》這部作品,憑此作品,我獲得了藝發局資助而出書,同樣地,那也只是一個副產品。」寫,是因為想寫、想寫便寫、想創作便創作,而不是為了完成碩士畢業或取得資助而創作,目的也不是要成為下一個J.K Rowling或佐治魯卡斯。有時,大紫大紅,都只不過是個副作用而已。
2022年,45歲,人生已經到了下半場。文字是可以賣的,文思卻不能。趁有生之年,繼續寫寫寫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