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王樂儀的si1 ci4 go1 fu3
Writer: Edward Chow
浸大人文學課程30週年專題故事
王樂儀 Yvette Wong
王樂儀
2013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,2014年開始寫詞,集填詞人、作家、專欄作家及學者於一身,現為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學院博士候選人,亦同時於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擔任客席講師。
Yvette graduated from HMW in 2013 and started writing lyrics in 2014. She is a lyricist, writer, and academic.
She is now a PhD candidate of the Amsterdam School for Cultural Analysis, University of Amsterdam.
Photo credit: Ko Cheung

Yvette作為填詞人與學者,筆下的詩詞歌賦多不勝數,今次且讓我們看看Yvette在詩詞歌賦以外的另一些「si1」、「ci4」、「go1」、「fu3」。
See——怎麼看自己目前為止的得著
Yvette覺得她的得著是喜出望外的。在中學修讀理科的Yvette,母親曾建議她將來去當護士,但自覺性 格反叛及不穩定,骨子裡沒有半點南丁格爾因子的Yvette,不能想像將來的自己會是個兇惡的護士長。於是她在大學選科時,刻意挑選一科完全與數理無關的學科,她就是這樣盯上了當時的「人文學課程」(HUM)。Yvette回想當年的「迎新日」講座,Dr. Amy LEE的一席話:「人文學課程並不是職業導向的科目,是旨在教大家如何當一個好人。」當時的Yvette聽罷內心不禁譁然,已經感受到意義非常重大。
Yvette覺得就讀HUM令她彷如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,從沒奢望將來會做些甚麼偉大工作,或許是當個副刊編輯吧,沒想過慢慢造就了現時邊進修、邊寫詞、邊教學、邊進行不同文化項目的多樣發展,也促成了穿梭於香港及阿姆斯特丹的不穩定生活。
Yvette很享受這種既多樣又不穩定的生活模式。她覺得在填詞的時候,例如在寫情歌,或者一些關於香港的題材,或如《地球來的人》這種講述離散的歌時,需要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情感,間接地令自己快速地成長,同時亦能好好梳理自己的內在情感。而Yvette認為教書則是向外的傳達,這種一內一外的探索過程,平衡了她的生活,形成了Yvette的理想生活模式。
從大學畢業到進修碩士到客席教書,Yvette從未離開過校園,不知不覺就進入了「三字頭」。有一天,她跟學生談起畢彼特而學生竟不知這演員是誰時,Yvette才驚覺自己不再少年時了。
師——對於「老師/導師」這個身份,有甚麼特別的感覺?
對於怎樣當老師,Yvette直言很大程度上是從周耀輝老師身上學來的。她說周耀輝從來不當自己是一位老師,她回想起這位老師第一天步入教室時,已經跟他的學生說:「我不懂得教,我是來導的。」Yvette十分欣賞耀輝老師以這種姿態來跟學生相處,與學生建立一種可以互相解答的平等關係,而不只是單向地向學生灌輸人生道理。Yvette十分嚮往這種與學生的相處模式,所以當她身為老師之際,亦很珍重地將這種模式帶到她與她的學生之間。
Yvette覺 得她在教學上獲得最大的營養,就是來自這些跟學生的互動,因為這樣她才能夠以不同年紀的角度去重新認識事物。Yvette最感自豪的,是每每有學生私訊她關於自己的私人事,例如之前有一位平時在課堂上表現文靜的女學生,有一天竟然向她發私訊,訴說要準備見男朋友家長的忐忑心情。她覺得能夠獲得學生的這份信任,是她作為老師最引以為傲的成就。
馳——甚麼是你馳騁的動力?
Yvette自認以前是那種愈被呼使愈不去做,相反,愈沒有限制便愈會去衝的人,而當時的她的衝,純粹是出於喜歡與樂趣。現在成長了,又剛踏入三十歲,彷彿進入一個新的階段,多了一種「要經營」的想法。這幾年自覺做事時要多一點規劃,來支持自己繼續追尋不安穩的東西,所以現在會很務實地去實行一些創作上的項目,甚至會認真坐下來計算一下在金錢上如何可以支持自己繼續走下去。她以飛來飛去的生活為例,這是一件非常昂貴的事,尤其是當下的情況,所以更要把握自己現有的機會與才能,好好去建立自己的生活基礎。
遲——直到這一刻為止,有甚麼是遲了去做的事情?
「儲蓄」Yvette不加思索地回答。
她說她從前是那種戶口只剩兩毛錢都可以過活的人,但近兩年的她,想法有變。除了是因為「轉字頭」,發現生活上有很多要追求的理想與人生價值,都需要一些實際的資源去支持。另外,也多了一種想支撐別人的的念頭,例如這幾年大家都可能過得很艱難,令她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可以支持到自己,也支持到別人的大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