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我是我自己的家

Writer: Helena Tai

dickson1.jpg

浸大人文學課程30週年專題故事 

​林廸生 Dickson Lam

林廸生2009年入讀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課程(今:人文及創作系)。在屯門長大,一直想獨自生活,直至大學讀書時才有機會搬出去,後來愈走愈遠,於2020年底移居瑞典斯德哥爾摩。現重返校園,於瑞典哥德堡大學修讀音樂。

在香港從事自由工作多年,以音樂(樂器)教導為主。曾在多個專業交響樂團演出,亦於音樂事務處工作一段時間。疫情間策劃及舉辦網上銅管樂音樂會。大學畢業後亦曾參與或協助多個專案的創作,包括多媒體劇場《剎那的烏托邦》文字工作及後期製作、油街實現《I’MPERFECT XCHANGE》藝術大使、《漂城記》作者之一、聲音圖書館《聽(不)見(不)聽》創作人之一、劇場《休止禮》主題曲作詞等。

對於林廸生(Dickson Lam)來說,2020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。三十而立的他於2020年移居瑞典,目前在哥德堡大學攻讀音樂。「如果留在香港,我可能會一直留在自己的舒適區。」廸生說。

廸生畢業於浸會大學人文學學系,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圓號演奏家,曾跟本地二十多個管弦樂團合作過。他在中學時代開始研習圓號,自此從不間斷吹奏圓號。被問及為何没有攻讀音樂時,答案竟然是與鋼琴考試有關。「在香港攻讀音樂首要是懂得彈鋼琴,然而,當時的圓號老師沒有要求我去學鋼琴。我一直都喜歡音樂和文字的創作,那麼人文學較接近我的興趣。人文學也讓我更懂得如何欣賞音樂及文化。」

不吹圓號的時候,廸生喜歡寫作。除了寫blog和散文外,他還有改詞的習慣、甚至會重新編詞。大學時代,廸生讀了資深填詞人兼人文學教授周耀輝的歌詞創作班。「耀輝的歌詞班真的很精彩。他尊重各人的風格,也讓我們透過工作坊的形式互相交流。無論是技巧、詞彙、句子修撰等的運用,以及如何發揮創造力的知識,我們都從耀輝和他邀請的客席講者身上獲益良多。我們甚至有一本七七四十九行的練習簿,在苦無靈感的時候,就是它啟發我們。上耀輝的課堂,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。」

廸生給人的感覺是他非常清楚自己喜愛做什麼。而他在音樂和寫作方面的天賦,也讓他在畢業之前有機會一展所長。他曾和其他同學在AC Hall籌辦了一場空前成功的音樂會,也參與舉辦過浸大人文學20週年的慶祝活動。畢業後,廸生便開始與不同創作人,如《休止禮》的鄧卓敏(Penelope Tang)以及馮穎琪(Vicky Fung)等樂壇朋友合作。

「其實我一直想體驗一下外國的生活。30歲時,我覺得是時候嘗試新事物並挑戰自己。2017時,我參加了一個在瑞典舉辦的音樂節,認識到在瑞典的音樂老師並建立了與當地音樂節相關的人際網絡。大家可能看不出我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來儲蓄, 計劃和實現這個目標。」Dickson自豪地說。

回望香港的音樂產業,廸生堅信在不同的音樂領域中,香港都擁有很多富有才華的音樂人。「大家千萬不要妄自菲薄,低估自己的可能性和能力。作為本地的音樂人,應該為自己的堅韌和才華感到自豪。我時常提醒自己,跟其他國際音樂家相比,我也沒有被比下去。香港的音樂人真的很出色,尤其是年輕的一代。他們需要只是更多展示才華的機會。」

廸生的故事正正代表了許多堅毅又充滿才華的香港人的故事。無論他們往哪裏去,也能成功地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空間。「重點不是我要離開哪一個家,而是我選擇在哪裏開始。不論身處任何地方,我知道我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。我就是我自己的家。」

dickson2.jpg

為慶祝人文學的30週年,廸生與朋友一起創作並錄製了一首他填詞的歌《我在》。「我現在需要的都在瑞典,因此我在這裏,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在香港的根、我的家人和朋友。」

FOLLOW US ON

  • Instagram
  • Facebook
  • YouTube
pearl pink-background (2) (1).png
bottom of page